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6-303-880
汇上优课 路问教育 职场 2021年四川推动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四川推动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21 16:20分类:职场阅读:145 分享
2021年四川推动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原标题:产以教兴 教以产强

时针指向凌晨,奔忙了一整天的地铁已回库修整。成都地铁运营二分公司的车辆检修工王子溢走进地铁停车场,开始了又一次的忙碌。两年前,已经硕士毕业的“地铁迷”王子溢又报考成都轨道集团轨道学院,经过半年的理论及实践学习,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上岗资格鉴定考试,正式进入成都地铁工作。

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成都轨道集团轨道学院开办以结业证+上岗证“双证融通”为特色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定向专班,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都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过去两年,该学院已向成都地铁运营一线输送了站务、电客车司机、车辆检修等多个岗位高技能人才近2000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川直面产教融合痛点,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培养与就业有机衔接、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研发与转化相互促进,出台系列举措,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有力的人才基础。

“一头热”变“两头甜”

前不久,2020年成飞新员工专项赋能培训班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结业。100多名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精准培训后,走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岗位。

这是2020年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落地后的最新成果。“受益于产教融合项目,成飞公司首次把入职培训全部交给成都航院承接,相信未来的校企合作将更加甜蜜和持续。”负责组织此次培训的成都航院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龙说。

校企双方这样的合作来之不易。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性的融合机制,过去产教融合存在一系列实践困境:人财物落实不到位、产业需求不明确、产学研协同契合度不足……企业难以从中受益,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难以落到实处。

四川直面问题,以改革破藩篱,以项目示范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经信厅、科技厅跨部门联合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首批立项建设15个,每年支持资金2.5亿元。

“四部门联合,构建协同聚合机制,集聚资源、联动发力、协作共管,克服产教研脱节的顽瘴痼疾。”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多部门深度合作,从省级层面作出示范,率先打破产教研部门壁垒,形成推进合力。

该项目持续实施6年,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准备打造50个示范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财政部门分别安排教育资金奖励入选学校和产业资金奖励入选企业,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对企业吸引力不够、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时,项目申报和实施均要求学校和企业全程紧密合作、共同组织完成,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共荣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双主体”正在形成。

这样,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头热”变成了“两头甜”,项目竞争很激烈。本次申报共有56所学校联合56家企业提交了项目申报材料,合作企业均是在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在56个项目中遴选产生15个项目,淘汰率达73%。

“双主体”协同育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子科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7级本科生范洧辰通过在线办公、在家实习,在导师指导下忙活着前沿项目。疫情也不耽误实习,体现的是电子科大对学生实习实践的高度重视。按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要求,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四年中开展总共一年的实习,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研产协同育人,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高校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办学模式相对封闭,高校更看重理论研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敏感,难以把产业界的创新需求转化成推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与动力。

有一次,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闫景丽带队到成都一家企业考察,发现6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只有7个工人。这让一众专业骨干教师深感震撼:此时学校教的,还是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与技术前沿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参与校企合作、接收实习生时有一些顾虑: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安排学生吃住,承担相应费用增加生产成本;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安全风险;学生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在操作中易出废品,既浪费原材料又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增加产品质量风险。

如何打消顾虑?要找到企业的痛点——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作为“双主体”的一方,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能保证培养的人才契合自己所需,在选聘人才时还天然享有优先的权利。四川不少学校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位于德阳市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建筑业发展趋势,整合行业、企业、学校需求,与相关企业共建一系列产业学院,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高度契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行业骨干企业就业率在50%以上。

电子科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牵头成立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联盟,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有大约一半专家来自企业。他们直接影响课程设置,推动开设了《SOC验证方法学》等实践性课程,让行业前沿、企业需求直接进入了学生课程表。2020年12月30日,电子科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新一年的实习双选会如期在线举行。来自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川渝等地的40家企业,为2018级150多名学生提供了339个实习岗位。学院副院长于奇深有感触:“现在平均一个人有两个实习岗位可选,企业抢着要我们的学生,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产教研相融互促

最近,一张照片刷爆了宜宾人的朋友圈。标注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9所高校的巨幅路牌在宜宾长江大桥北端吊装到位,指向会聚有7万多大学生的宜宾大学城。与大学城比邻而居的,是会聚有10多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研院所的宜宾科创城。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近年来,宜宾先后与20所高校签署合作*,四川大学、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相继投用,在校大学生人数增至7万人,是2016年的2.7倍;每万人大学生人数达126人,是2016年的2.8倍;留学生从无到有,人数居全省第二。

宜宾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是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

有了人才培养的高歌猛进,宜宾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迅速发展起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朵唯、极米科技、中车智轨、凯翼汽车、宁德时代等相继落户,让这座“酒都”贴上了“智能”的新标签。产业与高校相融互促,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区域性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电子科大宜宾研究院20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主要开设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契合宜宾发展战略的专业。同时,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走进宜宾的大小企业,寻求将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可能。在一家酒企,研究院引入传感器,代替人工摸湿度、感温度,使出酒率和出酒品质都更加稳定。在一家凉糕生产企业,研究院帮助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传统手工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这些项目,将自身成长融入地方发展之中。

放眼全省,四川提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并统筹优化成都、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产业布局。德阳市的装备制造产业、绵阳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雅安市的大数据产业、巴中市的食品饮料产业,无不是产教融合广阔的舞台。产业布局与驻地高校协同联动,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相融互促,四川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来源:光明日报

以上就是路问教育为您提供2021年四川推动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进入职场栏目 查看

温馨提示: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6-303-880
路问教育地址:北京、成都、长沙、郑州、苏州、重庆、兰州等全国分校(在线教学+面授学习)
【学校】咨询热线: 4006-303-880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 招生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