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6-303-880
汇上优课 路问教育 大学 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5-18 16:07分类:大学阅读:91 分享
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原标题:传统工科如何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当前,“生化环材”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传统工科,似乎却正在沦为部分学生口中的“劝退”专业、“天坑”学科。传统工科边缘化,传统工科学生走到了十字路口,未来前途茫茫。事实果真如此吗?“生化环材”究竟是“天坑”,还是“富矿”?

  豆瓣“生化环材自救联盟”小组,吸引了1万多名组员,大家在里面讨论学“生化环材”专业的迷茫、困扰、不安与焦虑。组员们期望于通过跨专业考研、转专业、跨行找工作等方法摆脱“生化环材”专业,实现“自救”。

  “生化环材”即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统称,这些专业被戏称为“天坑专业”。

  许舒是一所华南985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的他成功实现“零基础转行计算机”,他在小组里分享自己“成功脱坑”的经验,“希望帮助更多生化环材的学生少走弯路,尽快上岸”。

  “薪酬低、就业岗位无大幅增加、成功成本高、工作环境艰苦使得许多学生纷纷想‘避坑’”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材料专业读博二的罗晶晶感到很迷茫:“对专业还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当初本科选专业是听从亲戚的介绍,现在也没有想好未来自己想做什么。”

  据罗晶晶观察,周围同专业师兄师姐们的出路一般分为几种:第一种是博士毕业继续深造,博士后出站、进高校,走科研道路;第二种是考教师资格证,到中学当老师;第三种是考公务员;最后一种是进企业。“每条路的竞争都非常大,如果没有突出的优势,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罗晶晶感叹。

  除了对出路的迷茫以外,许舒认为自己以前“尚且对专业抱有一丝幻想,感觉读博当老师当然不错,或者硕士毕业去企业好像也有高薪岗位”。而当他去各大招聘网站上看行业工作情况时,“工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数字给我的感受是最直观的,比如高分子专业的材料工程师等岗位,薪资之低,地点之偏,当时我直接就懵了。”

  “本以为读了硕士之后,自己会成为解决某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尖端人才,不过实际上还是工厂熟练工。紧接着又看了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薪酬和地点,互联网当然不用多说,其他行业即使薪水不算高,但至少可以不用天天去郊区,下工厂,吸‘废气’,可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一番比较之后,许舒彻夜难眠,这就是“天坑”专业吗?

  所谓“天坑”,坑在哪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陶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跟生化环材一样辛苦的专业拿的钱比生化环材多得多,跟生化环材一样穷的专业工作强度比生化环材低得多,所以说生化环材是天坑。”正如许舒和罗晶晶所说,薪酬低、就业岗位无大幅增加、成功成本高、工作环境艰苦使得许多学生纷纷想“避坑”。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认为,“生化环材”这些学科实际上都是基础学科,对基础研究而言,一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好,从本科读到博士,有了原创性的成果。另一部分学生读完本科觉得和市场结合得不紧密,一时半会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可能就得转行。

  在陶涛看来,生化环材不是发家致富的专业,但是疫情当前,更需要依靠生化环材专业。“没有化学,没有材料,很多口罩、消毒液和防疫物资是生产不出来的;没有生物,很多核酸检测试剂盒是研发不出来的;没有环境,我们很多危废,特别是医疗废弃物又将流向哪里?就像一位环境老师在课堂上跟同学举例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垃圾场在你家里,你肯定不乐意,因为垃圾臭,如果没有这个垃圾场,千家万户不能倒垃圾,家家都臭了。我们生化环材的学生要明白一点,你的使命就是设计一个不臭任何人的垃圾场。”陶涛说,“坑人的不是专业,而是‘欲壑难填’。”

  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科教育领域专家为就读生化环材的学生给出建议:第一,如果喜欢做研究、善于做研究,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第二,如果想尽早就业,可以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再选一个别的专业,从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提升自己,让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加适应产业和市场的需求。

  “制造业人才供给不足和对传统工科认识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被戏称为“天坑”的生化环材只是传统工科专业的一角。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传统工科被边缘化”是近些年来甚嚣尘上的一种声音。传统工科即以传统工程教育为基础的工科专业,是以文、理、工分制条件下的工科高校或院系为社会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科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科教育,但也面临着新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与助理研究员张钟文、关会娟调研了广东和浙江的11家制造业企业发现,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专业化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调研报告指出:“一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口很大,且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的供需不匹配;三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严重缺乏,不利于企业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

  实际上,“传统工科被边缘化”论调就是认为传统的工科教育不吸引人,学生不愿从事传统产业、制造业的工作,而是更加倾慕计算机、金融等新兴的热门专业。

  不愿具名专家称,制造业人才供给不足和对传统工科认识的变化并不是边缘化,而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市场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人才更紧缺。但中国是世界上国家工业体系最全的国家,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人。

  王军政认为,“我们常说的人才短缺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的短缺。计算机、金融等专业热门,因为社会需求量大,待遇高,对家长学生的吸引力就大,这是肯定的。但冷门有冷门的特点,学生都选择热门专业不代表冷门专业就不需要了。不管是冷门还是热门,都要有创新,都需要学生学得深入、透彻。”

  专家认为,学校的长处在于基础研究,现在的产业和科技发展到了新阶段,对于工科来讲,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不在学校,那么学生要掌握最新的技术,一定需要产教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这样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工作岗位。学校有学校的优势,不过在产业里的锻炼也是不能替代的。

  张钟文等建议,要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除了要引导改变人们的观念,正确认识蓝领阶层工人的价值外,还需要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高校增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推动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

  “新工科对传统工科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孙启明将在今年7月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毕业,而此前他早已认定自己将去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甚至没有考虑过待遇等问题。“自己动手操作能真正地生产、制造出一些产品,而这些能够解决工作上的需求和应用”,这是让孙启明对专业认同感很高的地方。“喜欢什么就专注干什么,不需要太多纠结和比较。去行业一线做专业相关的工作就是我的初心。”孙启明说。

  能让工科学生爱上专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像孙启明一样成就初心,这需要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新工科建设正当其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指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各项技术的融合,包括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融合、交叉学科的融合等。以信息化(互联网)、智能化和一体化为主要趋势的新工业革命对传统工程学科的影响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传统工程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二是工业一体化促使传统工程学科的整合和重组。

  王军政认为,“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更高,几十年前学习的内容注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新工科对传统工科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具名专家认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还需要发展,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也不是教育强国,所以工科就特别重要。现在新工科的创新教育是最紧迫、最急需的。创新才能发展,新工科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要培养更符合需求的人才,许多学校已经在新工科建设上有了探索。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介绍,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学院的“新工科”建设主要是重构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思政和文化素质模块”,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表达沟通、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且通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多学科交叉平台、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工程化学习、国际化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空间,夯实理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增强系统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在王军政看来,“宽口径、重基础、强交叉”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词,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的专业,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不管是做科研还是走入社会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报记者 杨 飒)

来源:光明日报

 

 

以上就是路问教育为您提供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进入大学栏目 查看

温馨提示: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6-303-880
路问教育地址:北京、成都、长沙、郑州、苏州、重庆、兰州等全国分校(在线教学+面授学习)
【学校】咨询热线: 4006-303-880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 招生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