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6-303-880
汇上优课 路问教育 大学 高三暑假,要不要为大学做哪些准备

高三暑假,要不要为大学做哪些准备

2021-07-22 09:49分类:大学阅读:84 分享
高三暑假,要不要为大学做哪些准备

也许最好的准备就是平静而自然地启程,拥抱下一程所有未知的悬念。

——————————

大学新故事我不想被剧透

河樱

高考之后大学之前的暑假,明明很短促的一段时间,却刚好放得下那个值得回味多年的夏天。我们站在青春的“过渡地带”,感觉一个明亮、辽阔的新世界即将朝自己奔来,每天都沉浸在“我该做点什么”的兴奋中。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和高中同学开始积极交流如何为新生活作准备。难得拥有毫无压力的假期,我舍不得“躺平”,可同时也排斥“内卷”。简单来说,我既想提前“预习”关于大学的一切,又担心被早早“剧透”,入校后没了惊喜。

这种纠结的心态,就好似在《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中,一群新生进入陌生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前截然不同的状态:哈利觉得那些魔法教材很有趣,感受着即将被魔法世界包裹的喜悦;而赫敏则选择把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已然成为一名预备役学霸。

我的高三同桌就和赫敏很相似:保持昔日学霸光环,力争成为大一尖子生。她仔细分析了一通,认为自己其他学科能力尚可,唯有英语可能被大城市的同学无情碾压,于是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一刻没闲着,交了一笔不低的学费,背起小书包去上英语课外班了,还郑重要求老师多给她训练口语和听力。

我同桌的解释是:“焦虑感让我闲不下来,必须充分准备好,才能踏实开启大学生活。”对于她马不停蹄开启“后高三模式”,我们这些同学一面惊叹一面调侃她:“恭喜你呀!正式失去了人生最后一个100%轻松快乐的暑假!”

我坚持认为,在这个暑假提前操心大学学习,纯粹是一种“贷款焦虑”,大可不必。我主张带着快乐的心态去“预习”,稍微感受一下新鲜的氛围,完成精神层面的顺畅过渡即可。

我的第一步行动是尝试寻找未来的“组织”。

我加了同一届入校的校友群,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有热心同学把几个高年级师兄师姐拉进群。我们激动得昼夜讨论,不停地咨询,师兄师姐们则见怪不怪:“聊吧,入校一个月你们就冷静了。”

我记得大家当时最先提出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寝室条件怎么样?”

师兄师姐人狠话少,嗖嗖发了几张寝室图:每间寝室是“上床下桌”,有小阳台、空调,每一层有洗衣房,一楼有公共浴室……这样美好的寝室条件,得到所有人一致好评,预备役新生们都啧啧赞叹,纷纷热泪盈眶地表示,真没辜负自己熬过的高三苦读时光。

听闻大学有五六个各具特色的食堂,群里更是一阵欢呼。还有人问起了选课、学分等细节问题,师姐语重心长地回复:“我劝你们好好享受这个假期,别想太多,该来的都会来,你们在大学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大家觉得师姐说得好有道理,咨询到此为止,约好开学要一起聚餐。吃得好住得好,一颗心就放下来了,至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的谜底,就留待开学后慢慢揭晓吧,不急。

在暑假的中后期,以全家旅行的名义,我和爸妈提前去了一趟即将要生活四年的城市——若是有缘,也许还会更久。

这次游览,意义显得格外不同。既是给自己做好精神铺垫,更是让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走在梧桐遮蔽的街道,穿梭在摩天大楼之间,我明显感觉,爸妈的心情比我快活一万倍,看什么都一副称心如意的神情,不停地称赞:“这城市就是漂亮!”“我家女儿没选错!”

然而,我坚决拒绝了他们现在就要“参观大学”的提议。提前“剧透”,开学后还有什么新鲜劲儿?再心急也得憋着!

在市中心的大商场,妈妈帮我选了一条漂亮的蓝色连衣裙,爸爸则到一个很有品位的书店买了本书。结账的时候,他冷不丁来了一句:“这是你融入新故事的起点。”

这句话颇有一点浪漫意味:我站在故事还没开启的“序章”,却仿佛已然预想到好几年以后,回顾这一程的感慨心情。想必那时的自己,还会记得标记着这座城市符号的第一件衣裳、第一本书,还有父母兴高采烈的笑脸。那是我在新城市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如今回想那一个假期,自己似乎想到很多事,和周围人叽叽喳喳讨论了很多话题,但也并没真的准备什么。在无所事事又热热闹闹的日子中,等着大学生活终于走到跟前。也许最好的准备就是平静而自然地启程,拥抱下一程所有未知的悬念。那年夏天,是大学的前奏,也成了未来人生最轻快的乐章。

“禁止清单”上的事一一兑现

齐元皎

考最后一门的那一天特别炎热,考场外安静得只剩蝉鸣。我认真地最后一遍检查完卷子,等待收卷铃声响起,与此同时,大脑中按捺不住地略过无数个关于“考完后我要……”的雄心壮志。有一种雀跃在心里悄悄涌动,这一刻,我等待了太久太久。

如果说学生阶段就像一场徒步旅行,在起点处我就被告知,有一场“高考”的仪式在等着我,那是我们日夜努力奔赴的最终目标,也是通往大学的入场券。当我走出考场,看到同学们陆续地走出校门,既没有想象中狂喜和轻松,也没有想哭的冲动,在脑海中构想的千百种“考完后我要去KTV唱通宵”“我要把所有试卷都撕碎”等等“必做事项”,在这一刻好像都没那么急切了。心里的那根弦绷得太久,一时间还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唯一的感觉就是,想回家睡个三天三夜。

填报完志愿后,我彻底陷入了无聊中,每天躺在床上发呆。这个假期如何度过?当我上网搜索这一问题的时候,看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说,“已自学完高等数学,准备学习专业课。高考不是终点,加油!”那一刻我突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各种问号砸过来——不是说高考完就轻松了吗?为什么我又开始陷入学习竞争的焦虑中?别人已经踏出了第一步,我是不是也得预习一下大学课程?

那一晚我失眠了,在深夜听着虫鸣,我的答案逐渐清晰——高考从来就不是我想象中的终点,相反,它是一个新起点,一个里程碑。辛苦了那么久的我,值得一个真正的暑假,没有作业,没有顾虑,没有不学习的负罪感……这个暑假,就是我对过去的自己的奖励,也是我人生乐章的一个简短的休止符。短暂的空白后,应该迎来更美妙的乐章。相反,如果没有这一段空白,也许我的疲惫就会一直延续到大学中。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做所有之前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把这个暑假过得自在又充实。

次日醒来,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干劲满满。我去驾校报了名,第一次用微微出汗的手握紧方向盘,驾驶着汽车缓缓前进;第一次,我走进了美发店,略带羞涩地告诉发型师,我想把头发染成蔡依林那样的;第一次,我被爸爸带到商店,允许我挑选一款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尽情与朋友在网上聊天……曾经这些被列在“禁止清单”上的事,在高考完后,全部都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我不再是那个需要老师和家长担心的孩子,而是被当做成年人去对待和尊重。

对我来说,用了一整个暑假,我才将高考带给我的压力逐渐化解,让我心中绷紧了多年的弦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那个假期我尽可能地忘记所有与学习和课本有关的事,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留给身边的父母、朋友。同时,我心里也非常清楚,当这个假期结束,我将会一扫之前的疲惫,带着积攒的能量再次投入到新的人生阶段中。

即使现在再回头看,我也坚信,那个夏天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假期。那种无忧无虑、悠闲得心安理得的状态,在之后的暑假中再也难以复刻。

大学四年的暑假,每年都会有安排,我几乎一刻也没闲着。大一入校后,我加入了学校辩论社和学院学生会,暑假成为社团和学生会组织活动的最佳时期;大二的暑假,我带队开展流浪动物救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决定要考研之后,大三的夏天我基本都在学校自习室度过,没能回家;毕业后的假期,由于跨专业考研,我不得不在开学前恶补新专业的基础知识。读研之后,直面工作压力的我更要在假期抓紧时间积攒实习经历,充实简历……那种完全放松的心情,在之后的暑假再也难以重现。

如果不知道高考完这个暑假要做什么,不如跟随自己的心意,放松下来。如果觉得疲惫,也可以放空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对即将离开家乡感到不舍,不妨多陪陪父母,做做饭聊聊天。与其一边纠结痛苦,一边拼命要“赢在起跑线上”,还不如彻底画个休止符,以备在下一阶段继续全力以赴。

在“待机”状态听听内心的声音

殷跞

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我正进行“必备技能修炼”——学车考驾照,还在科目二练习中偶遇一位高中同校学姐。即将大四的学姐,就大学二三事和我聊了一下午,大到专业选择和就业规划,小到校园生活的鸡毛蒜皮,事无巨细。临结束时,学姐语重心长地说:“大学一定要尽早规划,提前准备,最好现在就开始。”

在此之前,我觉得谈论这些为时尚早。由于只考了个刚刚过线的分数,我的志愿填报卡在了十分尴尬的位置:选择好学校,有被调剂到“天坑”专业的风险;选择好专业,学校又不尽如人意。在分数公布的那段时间,家里“火药味”颇浓,“复读”两个字被爸爸反复提起,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但我不想复读。高考成绩虽不太满意,却是我正常发挥的水准,落差并没有大到无法接受,而复读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并且我有自知之明,再努力一年,估计也提升不了几分。

权衡再三,最终填报了省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校和专业都是爸爸定的,在前途面前,“没考好”的孩子并没有和家长对抗的资本。学校口碑不错,专业前景良好,是我的分数能够到的最优选择,但能否顺利录取,还得看7月底的提档线。我和家人约定好,把结果交给命运,录取了就去,没有录取就复读。

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开启了一种“佛系待机”状态——能不能上大学还是未知数,若是满心期待结果功亏一篑,总归会很失落。如此一来,不如不去想。

突然脱离书山题海,完全空闲下来,最初还挺不适应的。为此我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早8点起床,帮妈妈做家务,午饭后去驾校练车到傍晚6点。晚上是休闲娱乐时间:看电影、看书、玩几把游戏,隔几天便和放暑假在家的表哥围着小城散步10公里。

我尽力用丰富的活动填平那些不想轻易表露的担忧和焦虑,也不愿意随便打开憧憬的盒子——如果上了大学,我可以干什么,现在的我又应该为大学生活准备点什么。

但在与学姐闲聊的那个下午,让原来只存在于“可能”之中的大学,以具象的形式突然呈现在面前。内心的期待开始疯狂滋长:如果顺利上了大学,生活将会是什么模样?或许意味着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过去一直喜爱却没有途径和时间去尝试的公益活动,能有机会参与;不再时刻受父母约束,生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与期待相伴而来的,还有学姐话语中传递出的“内卷”压力。完成绩点、时间统筹、职业规划、同辈竞争、人际矛盾……过来人的经验让大学不仅仅具有滤镜下的美好光环,更有对现实的审视和“避雷”。如果不提前“未雨绸缪”,似乎就要被别人迅速超过。毕竟从上学起,我们已经习惯了提前在学习上做铺垫,也许高考后为大学做全程规划,同样是一件如吃饭睡觉般稀松平常的事。

打开B站和知乎搜索关键词“大学准备”,前人的忠告如潮水一般涌出来:在家住了18年的我,要好好学习洗衣服和换床单;独自熟悉陌生的环境;打开自己,处理室友关系……高考后一个月没碰过英语的我,也要听从学姐的忠告,好好准备四六级了。当然,就算最后没能成功录取,也要争取换一个环境复习备考,在下一次填报专业时不再盲从父母的意见,而是坚定选择自己的路。

前路很长,将来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提前准备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在“待机”状态听听自己的内心,独自走向远方的步伐才能更有底气。

国际生怎么赢?“密室逃脱”在盛夏

李润岩

大学前最后一个长假,没有作业、考试,没有老师和补习,也基本上被家长放养了,完全自由自主的3个月,谁不想好好享受?

学姐学长都告诉我,这种没有功课、不操心考研、不着急实习、不忧虑前程,而且还不担心没钱花,可以什么都不想的日子,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行乐须及时。

所以我早早想好要过一个彻底“躺平”的暑假:一三五在家躺着,cosplay《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踏踏实实睡上20个小时。二四六就出去逛吃逛吃,周日满世界体验“密室逃脱”和我没玩到的各种剧本杀。

为读大学作准备?有啥可准备的?

然而,所有的美梦都有“但是”,我的“躺平”梦,从暑期没开始就有了坏征兆。

作为国际部的留学预备生,我们比高考生更早知道自己的归属,而享受假期的美梦破灭,从接到学校的各种邮件开始。

“要不要预定宿舍呀?”这个邮件的背后,意味着你得去加各种新生老生群,了解学校宿舍的条件、环境、价格等。被吓人的宿舍价格暴击之后,转头去寻找合租室友,研究地图,查看东西校区的具体位置和距离。

“请提供健康证明。”这个邮件的背后,是要去专门的机构体检,提供从小到大打过的疫苗记录,并上传给校方,看看是否需要补打。

更大的暴击来自选课。一堆block(模块)组合,早上的、晚上的,不同校区的,算够一个学年的学分是最基本的。每门课要花费多少时间,哪个教授专业课最牛,哪个教授比较严厉容易挂科,哪个教授好说话长得帅,甚至哪个教授爱给学生推荐实习机会……都要耗费不知道多长的时间和精力,隔着万水千山去辗转了解。我简直不觉得自己在选课,说是网恋相亲还差不多。

我在这预热期就患上了邮件恐惧症,只要在邮箱看到亲爱的学校官方标志,耳边就会“嗡”地一声,太上头了!

后来我才知道,学校的邮件已经是最友好的了,在处理难度指数上不堪一提。

我邮件通信录里已经罗列了“大扭腰”房地产中介代理、公寓物业、曼哈顿的财产保险公司等等高大上的“生意伙伴”。我跟他们邮件往返,谈论租房细节,包括隔断能不能打到顶、煤气炉要不要上锁、几点钟能使用货梯。我是已经跟曼哈顿的公司签了长达74页英文合同的人了!然而我真的没有每页都认真看,所以还是有点心虚:没坑吧?

不止是来自大洋彼岸的轰炸,身边的重锤更是一记接着一记。

你知道在学校跟了你12年的档案放在哪儿吗?你知道国内医保能延续吗?你知道出国前要办多少手续,回来时才不至于变成“三无”人员吗?

到目前为止,我在北京夏季的大太阳和暴雨中奔波来去,和办护照的警官姐姐探讨过纽约地铁的安全问题,和街道办医保的大叔讨论过美国医保的优劣,并且跨区跑了4个疫苗注射点,才接种到了校方认可的疫苗。

我竟然有和基层政府公务员打交道的本事了,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

现在的我,每天要检查邮箱12次,晚上睡前还要再瞄一眼“招揽室友群”有没有动静,“躺平梦”早就碎成了一地渣渣。

如果再问我一次,需不需要为了未来的大学生活作准备,我还是想跟所有留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们说:请务必趁着这3个月享受生活。

而和我一样的出国党——他们应该不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没的选。

我的同学们都在狂刷机票,疫情导致中美航班不确定性激增,谁也不知道哪个航班能飞得成,大家都在研究是阿塞拜疆航空靠谱还是从阿姆斯特丹转机有望,每个人都在经历买票退票再买票退票的“癫狂”,甚至探讨包机的航权问题。

我的同学还有去参加出国安全特训的,教官据说都是高级的专业安保人员,培训的内容是怎么对付棒打、抢劫,遭遇枪击时躲避逃生。有个妈妈去观摩培训,当时眼泪就下来了,简直是生离死别啊。这事儿上我决定认命,就不作准备了。

出国读书前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些与学术准备完全不同,如果只是不看书的话,撑死了是重修一科,而如果我不做这些事,飞机落地的第一时间就会无家可归。这最后一个自由的假期被我用得非常充实,或者说不充实也不行。生活给了我重重的一脚,将我踹入了一片未知的领域,而我能做的只有艰难地扑棱着还嫌稚嫩的羽翼,努力让自己落地的时候不要大头朝下。

我愿意将整个假期看做一场特殊的“密室逃脱”,充斥着各种明线暗线,我要处理各种千奇百怪、前所未见的“线索”,调度自己之前18年积累的智商和生活经验以及没有经验,面对新生活给我出的难题,拨开重重迷雾,去迎接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和阳光照耀的未来。

最担心在公共浴室怎么洗澡

白简简

那个夏天,尘埃落定,知道自己要去北方上大学了。18岁之前从未出过浙江省的我,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与期待,直到比我高一级、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的师姐带来了一个消息,大学宿舍楼没有热水,洗澡要去公共浴室。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那……有隔间吗”,师姐豪爽地说,“一大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站在那个浴室中间,四顾茫然。

在那个没有微博没有朋友圈,社交媒体并不发达的年代,北方的搓澡尚没有成为“网红”话题,澡堂也是一种区域性的存在。对我来说,洗澡向来都是在密闭空间里单独完成的事,一大屋子人热气腾腾的聚众场面,我只在火锅店见过。

当我的高中同学都在操心要不要买点大人模样的衣服,第一个手机选什么款式的时候,我最操心的事情特别现实主义——在宿舍之外、没有隔间的浴室怎么洗澡。具体的问题可以细分到:夏天这么热,一来一回,澡是不是白洗了;冬天这么冷,去浴室的路上要穿多少衣服;最关键的是,在人群之中我能否洗得舒畅自然。

然而,这是一件不到现场无法准备的事情,我做了很多心理建设,甚至还减了点肥。之后,收拾好行装,我一路北上。

那一天,当我提着装满洗浴用品的小篮子,骑着自行车来到浴室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浴室里一片欢声笑语,一边洗澡一边聊天是多么坦诚;人多的时候,站在别人旁边等位,和餐厅排队并无区别。我甚至看见了互相搓澡的景象,不过直到毕业我也没有解锁这个项目。而其他的什么害羞,不存在的,在这个热气升腾的空间里,唯一的目标是在11点停水前把澡洗完。

真是,白担心一场。

除了浴室,在上大学前,其实我还为很多问题操过心。比如,寝室4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怎么办,食堂菜太辣怎么办,教室离宿舍太远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因为即将迎来的新生活,和我18岁以前太不同了。

学习方面,我觉得到了大学可以慢慢学,没什么需要准备的,何况这是人生中退休前最清闲的一个假期,机不可失,但生活的担忧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从小城走出的孩子,我的心理安全范围很小,人生第一次远行,就是到千里之外独自生活,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所以,时隔多年,我清晰地记得,走出大学浴室的我,心情和头发一样神清气爽,仿佛打通了一个游戏关卡。我惊喜地发现,改变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难。到了一个新环境,年轻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原生环境并不是那么大的决定性因素。大学,完全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

入学后,我发现不少同学曾和我一样,在那个暑假就开始操心大学的生活。

有个上海的同学从来没骑过自行车,听说这所大学是隔壁大学面积的3倍,自行车是必备交通工具,于是花了一个暑假学骑车,报到时膝盖摔破的痕迹都还没好全。而开学没过多久,她已经车技了得,毕竟在这上午第一节课的早高峰中,车技不好是要迟到的。

而且事实证明,有的问题解决方式十分简单。

吃的方面,在那个暑假,我在家有意识地吃了一些很辣的菜,提升耐受度,但效果不佳。有一天,我站在大学食堂的麻辣烫窗口,怯怯地问师傅,“那个……有没有不辣的麻辣烫”,师父大手一挥,“涮羊肉窗口在那头”,不费吹灰之力,问题迎刃而解。

关于浴室,在我大一下学期时,宿舍通热水了。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来源:*

以上就是路问教育为您提供高三暑假,要不要为大学做哪些准备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进入大学栏目 查看

温馨提示: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6-303-880
路问教育地址:北京、成都、长沙、郑州、苏州、重庆、兰州等全国分校(在线教学+面授学习)
【学校】咨询热线: 4006-303-880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 招生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