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可以用来矫正,也可以用来预防,它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感统能力得到良好发展,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进行感统训练。比如感统训练帮助孩子控制和调节感觉信息,使他们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平衡协调能力、行为能力、组织控制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的提升。
感统训练需要家长有耐心地长期坚持,而在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的过程中,若存在一些错误理念或想法,没有得到纠正,也许会让孩子错过感统失调的最佳矫正时期。
以下常见的几大误区,家长最容易掉坑!
误区一:“孩子现在还小,长大一点就好了”
这是很多家长普遍的想法。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有语言发育迟缓、情绪暴躁、胆小爱哭、身体协调性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的出现,那么孩子长大一点会不会好些?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婴幼儿成长最快,尤其是3岁之前,几乎“一天一个样”,但要知道感统能力并非顺其自然就可以得到发展,后天的科学训练、有目的地去锻炼也是同样重要。
误区二、“感统失调是一种病吗?”
很多家长在知道孩子感统失调后就特别焦虑,以为这也是一种见不得人的“毛病”。其实所有的孩子身上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成年人的晕车、恐高也是一种感统失调的表现。
感统失调不是一种病,但很影响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专注力、学习力以及情绪控制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误区三、“那就等问题出现再接受感统训练吧、正常的孩子不需要感统训练”
这个误区也是源自家长把感统失调当成一种病的心理,把感统训练当成一种治疗手段。其实感统训练不仅能有效帮助感统失调的孩子,同时也是促进儿童发展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过程,它不但对智力有影响,对性格、意志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如感统教育创始人爱尔丝博士所说,“每个孩子都需要感统练习。”何况现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度保护、活动空间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感统发展。
误区四、“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课、交给老师就行了”
感统训练会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进行训练,但这都是符合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特点而精心设计的,所有的感统训练老师也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单一认为感统训练就是大动作技能、核心稳定性的练习是片面的。
而且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感统训练中不可替代的辅助人员。家长不仅要配合感统老师,也要时刻关注和鼓励孩子的训练进程。
和谐的亲子关系、顺利的感统训练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这也是保证感统训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
误区五、“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怎样”
想想看孩子听到家长这样的话语会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挫败、不自信还是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一种成长压力叫“比较”,而这恰是来自家长的“随大流”,总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而忽略自家孩子的身心需要。感统训练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孩子各方面真实的发展水平,这些都是没有比较意义的,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家人的关注和鼓励,需要针对性、适应性的训练原则和帮助。
误区六、“这个不能摸、那个也不可以!”
这一点主要在预防感统失调方面比较常见,也是前面提到的现代家庭普遍对孩子过度保护、减少体验性生活的现象。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视听嗅味触、前庭觉和本体觉恰恰是在和小朋友的互动游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获得发展。太脏、太吵、太高、太快都被限制以后,就是安静的乖宝宝吗?
现在看来并非如此,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情绪,还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我们要出于安全考虑,在安全的环境下,提供尽可能多地探索和体验,给与孩子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