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6-303-880
汇上优课 长沙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留学美国 学会跨文化交流

学会跨文化交流

2019-11-10 23:44分类:留学美国阅读:450 分享

地球是一个村,不同的文化汇聚在这里,跨文化交流是个很重要的技能,学会跨文化交流对走上国际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怎么跨文化交流呢?一起来看看吧。

跨文化交流不是能力

作为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逐渐被国内一些有前瞻性的家长所接收并关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国际化人才,以国际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但由于国内客观因素制约,很多家长仅仅从观念上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初步的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培养这个能力。

跨文化沟通不应该称为能力,应该是必要工具,因为现在不管你在国内还是国外,跨文化沟通无处不在。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跨文化沟通好像只有出国或者上国际学校才用得上,所以他们还在让自己的孩子狠抓文化课,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跨文化沟通是无处不在的,再加上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更加打破了地理上的界限,如果依然封闭自己,不努力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将来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流的主体的确是学生本身,家长和老师仅仅是引导,对于将来想出国读书或者准备上国际学校和国际班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能力弱,可以说跟哑巴无异,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在国外的留学生喜欢扎在华人圈子里,而不去接触其他国家文化的原因,能力弱带来的是交流心理障碍。

中国孩子缺乏交流意识

在国内的时候,学生就应该在不影响本身学业的基础上,参加一些国际学生俱乐部或者社团活动,通过身边的国际学生圈,强化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国内很多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没有问题的,缺少的仅仅是交流和了解异域文化的主动意识;其次,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短期交换生项目,说到交换生项目,建议获得资格的学生在出国之前应该先制定一个简单的交换生计划,比如:到了这个国家你需要了解什么?对哪些课程感兴趣?在课堂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跟老师和同学沟通?在生活上可能会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等,当然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有了计划至少你就有了方向性的内容,也让交换生之旅更有针对性。

目前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更多的是侧重于课程学习,都是到了国外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建议大家提前做好预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就是暑假和寒假的游学,现在外界对于游学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一些看法认为游学就是变相的旅游,当然这个看法很片面,确实有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游学机会,去与当地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想通过游学,感受国外文化,他们对于国外的文化还是很好奇的;还有一种途径是参加国外酒吧举行的定期party,国内家长对于这种方式似乎不太能接受,总认为国外酒吧很乱,充斥各种负面的东西,这只是一种误读,国外的确有一些这样的酒吧,但是国外真正的酒吧文化不是这样,而是周末或者节假日,有社团组织的酒吧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每次都会设定一个主题,每个人会带着自己的美食、美酒来参加讨论,其实在倾听和诉说的过程中,你会很自然的融入某个圈子,这就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水无定势 人无定式

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呢?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培养方式也有所差异。对于孩子没有灌输这个概念,应该主张在平时的接触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他具备这一意识。而群体意识是跨文化交流最核心的理念,这也是着重培养孩子的方面。

群体生活除了人人参与,还可以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笔者认识的一个国际家庭有三个小孩,通过和家庭当中的父亲沟通我了解到,对于最小的孩子,他从不无原则地迁就他,相反,当他和两个姐姐产生矛盾,例如争看电视、抢读一本书时,父亲和母亲就会趁机教育孩子与人相处的道理。有句话说得好,“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个家庭的父母这么做正是为了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位置,体谅对方的感受,用爱心去宽恕、接纳别人。这位父亲还说过,有时候他会故意只买一个玩具或一本图书,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谦让,同时这为了训练小孩的自制、自控能力,他认为这一点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特别重要。

这位父亲坚信一个哲理──“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他和夫人比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身心,懂得理解别人,离开自我中心。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该会性格开朗、为人乐观,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容易与别人相处,更能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因为他懂得分享。

以上就是长沙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为您提供学会跨文化交流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进入留学美国栏目 查看

温馨提示: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6-303-880
长沙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88号
【学校】咨询热线: 4006-303-880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 招生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