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也是高中语文课书中的重点课文,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功课,小编整理了苏轼《赤壁赋》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④。纵一苇之所如⑤,凌万顷之茫然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⑦,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⑧。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⑨。歌曰:“桂棹兮兰桨⑩,击空明兮溯流光⑪。渺渺兮予怀⑫,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⑬。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⑮。
苏子愀然⑯,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⑰?”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⑱,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
①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②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这里指劝人饮酒。
③少焉:一会儿。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④“白露横江”两句: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波光和星空相接。
⑤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飘去。纵: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渭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
⑥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⑦冯(pínɡ):通“凭”,乘。虚:太空。御:驾。
⑧“遗世独立”两句: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⑨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
⑩桂棹(zhào)兮兰桨: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啊。渺渺:悠远的样子。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余音”两句: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幽壑”两句: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lí)妇:寡妇。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端坐。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山川相缪(liáo)”两句:形容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缭、盘绕。下:攻占。舳舻(zhú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shī)酒:斟酒。横槊赋诗: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槊:长矛。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打鱼砍柴。渚:江中小洲。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寄蜉蝣”两句: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蜉蝣(fú 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骤得:数得,屡次得到。遗响:余音,指箫声。“逝者如斯”四句: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意思是,水虽然流去,水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月亮还是月亮。逝:往。斯:此,这里指水。盈:满。虚:缺。彼:那,这里指月亮。卒: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语出《论语·子罕》。“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ɡ)也”两句: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肴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凌乱。相与枕藉(jiè):互相枕着垫着。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赏析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