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6-303-880
汇上优课 杭州培训 杭州学大教育 学习资料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与】 【则】 的用法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与】 【则】 的用法

2024-11-25 04:37阅读:1057 分享
文章导语

距离2023年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为了考入理想高校,大部分考生已进入了高考备考的状态中。在历年高考语文中都会出现一些关于文言文的题型,考察考生对古代语言的了解,这让考生们不知所措。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

【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以上就是杭州学大教育为您提供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与】 【则】 的用法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进入学习资料 查看

温馨提示: 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6-303-880
【学校】咨询热线: 4006-303-880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 招生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投诉